华侨文化
发布日期:2015-10-30  信息来源:文成县侨联 外侨办  【字号:

    图片1.png



图片4.png

   林昌奶先生是一位心系祖国,情注家乡,生命有厚度的商人。他偕其两个儿子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家乡多久,他们的心始终与祖国家乡在同一个节律上跳动。他们用满腔的热血和全部的感恩热忱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踏出一连串的艰辛和光荣并存的人生坐标。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家乡情,他们把这种情爱融入社会每一项公益事业,融入家乡的孩子们,造福后代,成就了良好的口碑,于家乡人民怀念和传颂。
移民后代
  林昌奶始祖禄公起基闽南(现在福建省泉州一带),荷锄于桑。到了41世祖林宗荣,因孙枝繁衍,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携带三子自福建泉州永春后灶移居浙江温州平阳北港五台桥,垦田耕耘。时至43世祖奇枢二公为拓展裔族,又于清乾隆年间再度分迁文成大壤岙底,周墩大坑,世代务农。1917年8月,作为林氏家族第51世孙的林昌奶先生呱呱坠地,父亲林邦右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他第七个孩子,兄弟排行第六。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种地,母亲养猪织布维持生计,更无钱让孩子进学堂念书。幸而天资聪颖的林昌奶先生自幼喜欢模仿学样的天性,他在家里总是爱好敲敲打打,仿做各种玩具、器具。林邦右看在眼里,心里早有了盘算。当林昌奶刚过16岁的时候,就让他跟随木器师傅学做木艺。林昌奶先生凭着心灵手巧,扎实的功底,不到一年,就辞师自立门户,成为名符其实的“鲁班徒子”。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走向破产。国民政府为扩充兵源,到处抓壮丁。为求摆脱,1941年秋天,由父亲林邦右作主,经人撮合,娶同村姑娘柯驮奶为妻。次年8月22日诞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林太找。这为林家增添了喜悦,也加重了贫困家境的负担。穷则思变,在这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林昌奶先生萌发了出国谋生的念头。于是他一面节衣缩食,积攒小钱,一面向亲戚朋友筹借银元。他在父亲兄弟的帮助下,终于在1947年的一个夏夜和玉壶胡希棉等人结伴从鳌江乘木帆船到广东汕头转乘外轮赴新加坡谋生、创业。    

  南国打拼
  新加坡距离中国海程近,旅费省。那时“二战”刚好结束,东南亚各国正是医治战争创伤的阶段。新加坡政府急需发展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这为旅新华侨发展事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林昌奶先生凭着扎实的木工技艺,在温州同乡会的引领下,顺利地进入设在芽茏路陈嘉庚弄口一幢房子二楼上开张的“南华木器公司”做工人。从此,他每天8时按时上班,晚上别的工友都睡着了,他还在厂房打扫卫生,直到子夜才翻上“马篮床”睡觉。白天工人用餐都要自掏腰包到外面宾馆吃喝。可是林昌奶先生从小在苦水中泡大,长大后生活十分俭朴。他不愿“同流合污”,总是独自到小饭摊那里买上一块干面包,要了一碗盐开水,这就是他每天最美的餐点。由于他吃苦耐劳,讲究节约,才积攒了一些钱寄回家赡养父母妻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旅居新加坡的华侨和旅居世界各国的华侨一样,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中国人渐渐得到外国人的尊重。从此,旅新华侨在外可以申请独资、合资开办公司。木器业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扩大经营业务,木器公司可以兼营装璜、承建厂房,修缮古迹等。自此以后,林昌奶先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955年,他充满着欣喜心情登上了回到祖国的大轮。一路上,他目睹着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了家乡人民由世代单干进入集体化的互助组、初级社,心里由衷的高兴。但他回乡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光宗耀祖”,不久,他托兄弟主事大兴土木,第二年终于在古老僻壤的大坑村竖起了七间二层全木结构的楼房,并分给其余6位兄弟居住。消息传开,引爆了山民们拍手称赞,不乏是南洋华侨的出类拔萃者。  
  西欧创业
  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重视“衣锦还乡”。林昌奶先生在南国打拼获得成功,他做到了。的确,一个人创业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是精神上的荣誉感和慰藉感。振兴家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他踏出国门、奋斗天下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精神支柱,才使得他忍辱负重,敢与自己的命运抗争,立足于异国他乡,成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
1956年,早年留法创办实业的表兄胡益根先生来信告诉他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首任驻荷代办谢黎到荷兰上任,中荷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顿时,他的心窗一下子豁亮起来,他看到了创业发展的机会。西欧各国比新加坡富强,现在又有政府做靠山,华侨在外立足创业容易。于是他和父母兄弟商量,决定去荷兰谋生、发展。是年初秋,他经政府批准,约伴玉壶龙背村曾在新加坡共事的胡克木先生等一起,离别了襁褓中的林太松,经香港渡大洋踏上了荷兰的国境。他首先落脚在旅荷华侨胡忠鹤先生店里做帮工,后来又转到玉壶长丰村旅荷侨领胡志潺先生开设的“皇城酒楼”做工人。他与每一个在海外经历艰苦创业的文成人一样,都要自己的努力铺就了成功的道路。
  时值1966年,荷兰中餐馆业已是蒸蒸日上,目光远见的林昌奶先生立即为林太松申请办理荷兰定居手续,并亲自回国携带小儿子到欧洲学话发展。在回乡期间,他得知大坑小学年久失修,屋面渗漏,门窗破损,乡亲们早就想筹资修缮校舍,但又苦于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他即当慷慨解囊0.2万元人民币作为修建校舍费用。这是他久盼为家乡教育奉献爱心的愿望第一次在这里起航。
  是年夏天,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荡涤着中国大地。从此,中国人民遭受长达十年之久的浩劫。特别这次运动对海外侨胞危害最大。谁人与海外通信即被打成“里通外国”,大家都怕与“海外关系”挂上钩,就连自己的亲属也不敢承认。即使是华侨回国也不敢回家探亲,“有自己的祖国,却没有自己的家乡”,这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写照。面对着这场暴风骤雨,林昌奶先生内心充满着疼痛,他为祖国人民命运前途深深地担忧。为此,他再次与家人商议,决定暂时放缓太松出国的事,便独自取道经香港转赴荷兰。直到1970年,林太松才获准出国,那时他才十五岁。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春回大地。1977年,邓小平复出“正本清源”,为“海外关系”正名,重新赢得侨心。是年,林太找也获准来荷兰助理店务,店馆有亲人做帮手,这为林昌奶先生发展事业增添了力量。他们以“诚信”为本,薄利多销,不求暴利,弘扬中国传统经商之道,并在色、味、形上打造自己的特色,吸引着许多食客,生意做得十分红火。1982年,林昌奶先生又买下印尼华人创办的“亚细亚餐馆”。这时荷兰中餐馆业出现工人奇缺的现象,荷兰政府出台新法,准许中国工人入境居留。具有实业家特质的林昌奶先生一面让林太找回国寻找名厨来荷掌勺,一面有计划地申请林氏家族来荷发展。1993年,林太找独资创办“长城餐馆”。至此,林昌奶先生在西欧真正地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家业。
  回报家乡
  拳拳赤子心,浓浓故乡情。爱国爱乡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积淀起来的民族感情,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林昌奶先生父子身在异国,情系故乡。他们的那个时代,几乎没有文化,当他们在海外创业获得成功时,就觉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捐资兴教,帮助祖国家乡发展教育事业,是他们梦寐以久的心愿,也正是这种心愿的朴素情感,衍生出报效祖国家乡的赤诚爱心,为家乡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
  林昌奶先生于1963-1996年间总捐资家乡教育、公益事业金额人民币38.89万元。其中捐资教育13.20万元。
  林太松先生于1970-2013年间总捐资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金额人民币66.72万元,其中捐资教育37.80万元。
  林太找先生是一位极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继承父志,心系教育,一直把创建校园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作为自己肩负的使命。为了激发学校内涵发展,激励教师专业提升,在1997年周南小学建校不久,林太找先生就开始在周南小学启动“奖教学金”制度,建立教师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强化跟踪考绩,动态管理,把考绩重心转移到学生成长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上。12年来,林太找先生为学校专项发放奖教学金16.42万元人民币,高质量地打造了学校优秀教师团队,搭建了师生成长平台,办出了让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早在1987年,林太找偕其弟林太松先生回乡探亲,时值周南中学校舍兴建缺少资金,兄弟俩得知情况后,马上联手捐资4.7万元人民币作为建造校舍的启动资金,为家乡教育办了一件大实事。
  1993年,林太找先生回国观光,他怀着感恩社会,炽烈砰动的赤子之心,慷慨捐资25万元,在文成中学校园建造一幢建筑面积 为1424平方米的“林太找教学楼”(总造价50万元)。是年10月16日,在文成中学举行“林太找教学楼”竣工剪彩仪式,副县长郑国启主持会议,县委书记钱成良、县长夏瑞洲参加剪彩。林太找先生被聘请为文成中学名誉校长。
1994年,他又捐资2万元添置文中学校体育用品和校园绿化。1998年,林太找先生向文成中学捐赠桑塔纳轿车一辆。
  1995年,周南、大坑小学合并,选址迁建。林昌奶先生偕林太找、林太松捐资20万元,并动员房族林太平捐资2.5万元,林太勉、林太设、林太鸟各捐资1.5万元,合计捐资27万元人民币建造周南小学“林氏教学楼”。楼高四层,教室12个,办公室4个,会议室1个。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总造价54万元人民币。1997年12月13日在周南小学举行隆重的“林氏教学楼”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
  1998年,林太找先生又一次捐资18万元人民币,助建周南小学“林氏宿舍楼” ,现更名“林氏综合楼”。楼高三层,总造价36万元。切实解决当时师生住校难的问题。
  1999年以后,林太找先生全身心投入学校软件配套建设。先后出资建立实验室、电脑室、美术室、音乐室、多媒体室、图书阅览室以及置办会议桌、办公椅、音响、师生校服、绿化校园,加修围墙,换新课桌凳,助铺塑胶操场等项目,总捐资累计50多万元。
  有人说,他是个“傻子”,可是他总是笑着说:“能为祖国家乡做点滴贡献就是我感到无限光荣和满足”。
  学圃群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教育兴,才会人才兴;人才兴,才会国家兴。林太找先生倡导“以德立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他把教书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尤其当今的社会,家长们都看重孩子的成绩,只要争得班上前几名就算是学习上的成功。其实不然,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它唤醒的是孩子幼小心灵上的真、善、美。教育的成功是取决于能否唤醒和激励孩子身上潜能的东西。只有鼓励孩子们积极与同学们比思想、比学习、比纪律、比进步,这才是学校教育的内涵,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创新型人才。周南小学就是以这种教学理念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质量评估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让每一个学生拥有阳光般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起跑点,从中收到到丰硕的成果。(文成县华侨文化研究会 王庆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