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化
发布日期:2015-12-05  信息来源:瑞星(温州)  【字号: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摇篮。重视华侨子女学生的家庭教育,是挖掘德育资源的有效办法,是培养华侨子女成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现实表明:在德育教育中,许多华侨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导,严重阻碍他们子女的健康成长。为了克服华侨子女家庭教育偏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华侨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步进行。为此,本文来谈谈华侨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德育对策措施。

 

一、 华侨子女教育现状。

华侨子女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偏差。这些偏差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根据调查发现,华侨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偏差表现如下

 

1)隔代教育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华侨家属依然将孩子“留守”家庭,寄托给公公婆婆,外公外婆抚养这种“留守” 抚养被称为“隔代教育”。根据著名侨乡玉壶镇的统计,该镇共有华侨子女学生1800多人,90%以上都是寄托祖辈抚养,成了“隔代教育”家庭。由于大多数老人存在过分娇惯和溺爱孩子的毛病,施给孩子仁性的爱,往往局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缺乏理智的爱和严格的教育管理,遇事包办到底,甚至连孩子能干的事,也不让他们干,长此以往,滋长了依赖思想,抑制了儿童的生活自立能力。由于老人年纪大,记忆力减退,思维缓慢,动作迟钝,性情孤僻等衰退特征,孩子长期与老人在一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养成少年老成的性格,这很不利儿童智力发展。

 

2)、出国的误导。由于家长期分居在国外,子女得不到父母的最好的教育引导。家里老人的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下,一旦接触孩子的恶习,就会令老人一筹莫展。至于对孩子学习的辅导更是无从谈起。这样,华侨子女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会对学习丧失信心,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误认为反正出国打工赚钱,什么都无所为。

 

3)、金钱的诱惑。有的华侨子女被寄于亲友家,长期没有得到真正的温暖和关爱,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致使一些华侨子女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情绪消极落后,生活图享受,举止不文明,过分追求物质、金钱。从而,忽略学习的重要性,产生“金钱万能”的错误思想认为出国就会有钱。

 

4)、重债的忧虑。在华侨中有相当部分的家庭,经济依然困难。原因是我县经济发展不快,特别是工业发展速度缓慢,使相当数量的人,身负重债出国打工赚钱,孩子留在家中,让爷爷奶奶或寄养在亲戚和邻居家里,生活依然十分困难,心理负担很重。

二、华侨子女的德育对策。

为了克服华侨子女家庭教育偏差,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华侨子女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激发华侨子女爱国、爱乡热情。

华侨子女是中华儿女的一部分,同样是龙的子孙。对他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十分必要。我们在教育中发现,大多数华侨子女家庭处于一种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许多华侨子女自我意识很浓,他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只知道享受,不懂得父母、亲人在国外艰苦奋斗的拼搏历史,对于他们的父辈为祖国、为家乡所做的贡献也知之甚少。对此,学校针对华侨子女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华侨子女教育的首要位置,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在教育中以爱国主义基地、烈士陵园、侨乡建筑等实地和典型展开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寄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还组织华侨子女参观“华侨百年历史”,把他们父辈中的生活事例,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讲述给他们听,使他们从中受到中华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华侨华人精神、品德教育。将来象父辈一样满怀爱国之情,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贡献。

 (二)、订华侨子女《守则》,明确德育要求。

华侨子女学生长期远离家长,长期处在“隔代教育”的环境,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成长的道路方向不明,贪玩懒散、学习成绩差。这样一来,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随着华侨寄宿生的增加,原来的单一走读管理已不适应新的发展。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我们把华侨子女寄宿的管理单独作为一个机制,实施“园元”双制管理,所谓“园元”双制是指校园里另立一个单独学校,把它称“元校”,是对在校的华侨子女寄宿生进行晚上和周六、周日的教育和管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高华侨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为使他们有一共同成长的目标要求,学校特地为华侨子女制订华侨子女《守则》十条,作为追求成长的目标方向。

① 祖国在我心中,永做龙的子孙;

② 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发挥汉语在世界的作用;

③ 认真学习外语,以适应跨国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④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⑤ 摒弃打工赚钱做老板单一观念,做开心明目的人才;

⑥ 为人正直大方,做事光明磊落;

⑦ 生活勤俭朴素,惜钱、惜粮、惜物;

⑧ 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充满一片真情;

⑨ 爱家乡、爱人民,做家乡人民的儿子;

⑩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守纪律的华侨事业接班人。

(三)、引导华侨子女走出“留守”家庭。

上面讲到,影响阻碍华侨子女健康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隔代教育”因素。大多数华侨子女家庭处于一种“外赚内消”的家庭经济形势,这种家庭经济形势确实给当地经济注入不少活力,就华侨子女学生家庭本身来看,也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势存在,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也不能给他们一个和谐的家。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对孩子的思想、学习不利,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摧残。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呢?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走出“留守”家庭到寄宿学校去,过新的生活,接受学校的熏陶和教育。

(四)、 “对症下药”地开展对象性教育。

家庭对孩子的思想意识、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多数华侨子女教育的落空,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不少孩子因此而变,结果成了一批难育的学生,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有人说,华侨囊饱了银子,变坏了孩子。对这一点,我国晚清教育家王国维曾经指出过,他说: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之人物也。他把孩子的德育看作是保证个人一生幸福与社会安宁的必要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强华侨子女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华侨子女家庭教育的偏差必须克服,共同担负教育的任务我们华侨子女德育工作中开展对象性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关注华侨子女思想的动向。

华侨子女走出了“留守”家庭到寄宿学校去过新的生活,接受学校的熏陶和教育。他们一到学校,学校就成了他们温馨的“家”,教师成了他们的“父母”。既当父亲,又当母亲;既要有父亲的“严”,又要有母亲的“慈”。做到真正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对症下药”,一个一个地教,担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因为华侨子女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思想模糊,遇上任何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好奇心促使他们盲目地去追求,思想一片惘然。此时此刻,就需要教师来充当他们的“父母”,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指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以免误入歧途。初中有这样一位华侨子弟,生活习惯很不好,总是丢三落四的,生活散漫,满口脏话,举止不文明,遇事辨别能力很差。有一次,一连好几天都不做作业。老师深知他因将来要出国打工,无需参加高考,学不学不要紧,做作业更不当一回事,因而不重视学习,于是,老师马上给他指明目标方向,说明跨国创业更需要知识的道理。从此以后,他的作业再也没有缺交过,成绩也很快地提高,平时的表现也好起来,还常常为班级做好事,到学年还评上了“三好”学生。虽然这只是小小的“指点”,却能转变一个学生。

(2) 注华侨子女情感的追求。

多数华侨子女学生的生活十分平淡,缺乏对激情的追求,性格变得内向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 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对这类华侨子女学生,学校先从感情投入手,贴近他们。其次再以教师人类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化他们。再次,鼓励他们对激情的追求,充满热情地同他人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相互协作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园、班级所开展的集体活动,比如:接力赛、拔河比赛、小组朗读、书法、绘画比赛等。让他们知道只有集体才会有力量,光靠个人是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教师再找一些关于这类的书籍给他们读读,使他们体会到集体存在的必要和作用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集体主义思想关心他人思想品质在集体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

(3)、注重华侨子女心理的疏导。

长期以来,华侨家属对健康的认识多偏重于身体方面。认为吃好、穿好、体质健壮,精力充沛,会读书、会劳动就是健康。其实不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各社会上的完整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说明了健康不但指身体,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平时许多华侨子女家长在国外艰苦奋斗,不愿让孩子过苦日子。只是追求一种钱、食、衣、行的本能的爱,常常失去了对子女严格要求的理智的爱,而很少考虑对子女的心理探究和指导,常常缺乏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开展“一个人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学习、会不会做事”的心理教育活动,切实把非智力因素教育与各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育挂上钩、打上号,使心理健康成为其他各育顺利向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还专门设立心理教育课,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促使华侨子女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

(4)、加强华侨子女规范的训练。

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是多数华侨子女学生的愿望。但是,远离父母却是客观。因而,只能在老人的溺爱和无所约束的放任下生活。在这种特殊环境里,时间一长,就会助长孩子行为的随意性,染上许多坏习惯。在学习上表现为极端懒惰,缺乏主动性。在生活上则表现得任性、暴躁、专横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规范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人生路上有许多奇珍异宝,也有许多陷井阴沟”。一切好习惯是启开奇珍异宝宝库的钥匙,而一切坏习惯则是通向陷井阴沟的小道。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的麻痹,并使它破产。”为此,学校把华侨子女学生中常见的坏习惯加以整理印发。如学习不抓紧时间,注意力分散,作业粗心,不爱阅读书籍;生活贪吃懒做、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言行不讲文明、吵架、缺乏人情味、不关心他人、乱发脾气、为所欲为,跟父母、长辈顶嘴、不良的“口头禅”;心理不平衡、缺乏同情心、嫉妒心强、心胸狭窄、无理取闹、虚荣心强等等。展开对照、训练、纠正、检查,一批一批地清理,持之以恒地进行,直至良好习惯的养成。

(5)、开展华侨子女的公平教育。

家庭困难的华侨子女学生不少,教师要关爱他们,引导他们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不怕困难。托尔斯泰曾经这样提醒过我们:“请记住,环境越艰苦,就越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如果连信心也没有,就无从谈论困难的克服。现在华侨子女年龄还小,对困难的理解不深,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这一部分华侨子女学生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及时解决他们生活的困难。使之感觉到学校生活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幸福和享受,在老师的关爱下,是没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近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重视了华侨子女的教育工作。学校每年投入10万元的经费作为华侨子女德育工作补贴经费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生活的困难,也为安排华侨子女学生上素质课与德育活动课,增加德育时间,拓宽德育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德育活动提供经济条件,进而提高德育质量和德育水平侨乡德育教育特色一天比一天鲜明起来。 

总之,华侨子女的德育工作,是新时期向我们提出的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虽然学校已经承受华侨子女的教育。但是,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都要认真地研究华侨子女的思想特征,寻求适应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积极开展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内容健康向上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各种贴近生活情趣的一切德育活动。把华侨子女培育好,让广大华侨安心于海外创业。

作者简介:张玉斋,笔名石墅,1940年出生,先后担任教办主任、中学校长,县体校校长,现任文成县光明外国语学校顾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温州市十佳教师,文成县科技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校长。一生从事学校管理和教学,潜心教育科学研究,著有《V教学》、《教育陋言》、《醉人枫红》、《石墅诗词选》《园元管理与过程教学》等著作。有十多个科研项目获奖,其中《V型教学》获国际百科研究院科研论文一等奖、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温州市一等奖。核心理论有教育、生产科研、经营、服务相结合的农村教育实用性研究”,民族公平教育均生平等教育探究,“母爱、心陶,严教、乐育多面教育法”,“异类排分教学法”,“三贴近的八类典型学生教育法”以及情德育特色教育“园元管理与过程教学”、“教学质量五项工程”、 “质量软骨病医治法”,还有直管教师村校联手、人才孕育经济等,都在不断地实践、增值、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