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化
发布日期:2017-11-18  信息来源:县外侨办  【字号:

文成华侨是中华民族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大家庭中的组成部分。她除了具有与我们民族一样的血统、文化等方面的共性外,其移民的产生、发展、流变都自成一格。文成地处浙南山区,文成华侨大部分以农业为主,从事耕种,性格比较狭隘、自私、保守。他们到了国外,通过惊人的刻苦、节俭和奋斗,凭着祖传的“三把刀”手艺打遍天下,创造了财富。所以,文成人的“菜刀、剪刀、剃头刀”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史,改变了生活,提升家庭幸福指数,而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撒播全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一代又一代超越了自己的先辈。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中餐馆。早在1850年第一家有记载的海外中餐馆在美国亮相,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通过纵横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文成移民的先行者为了摆脱困境,纷纷带着“三把刀”闯荡海外,险走他乡。们们像浮萍一样飘浮着,没有固定的场所销售,只能把商品等提在手上,边走边卖,委实是小贩加乞丐的形象。他们吃住在阴暗潮湿的废弃仓库厂房,常常席地而卧。一些帮“洋人”做苦力的侨民更惨,干的是重活、脏活、贱活和别人不干的活,到头来,还是少不了那些工头、领班的呵斥和脚踢。那时,在海外,中国人没有任何的人格尊严,人权平等可言,甚至连生命都无法保障。文成华侨就是在这种高强度劳动,又在饥渴状态中转化成物质力量。从而炼就了独特的忍耐力,坚韧的性格,致使这种素质在后来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毫不退缩,敢闯敢冒,一路走红了昨天、今天与明天。

海外中餐业是文成华侨最早发展的行业。投资小,利润大。早在20世纪初,中餐馆就在欧洲的土地上萌芽了。然而,中式餐饮真正为欧洲人所接受是以西欧英、荷、法等国为先,接着逐步南下意、西、葡、希等南欧国家。从而“欧化中餐”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文化。中餐业是华侨华人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故而在欧洲繁华的都市里渐渐崛起了诸多的“唐人街”。它是中国人求生,圆梦的立足点。规模虽小,但特性突出,有安全感,有守望相助的实际功能。在这里因为经济活动的兴旺,有许多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可以寻访自己的亲朋同乡,在他们的指点提携下,尽快地走上异域圆梦之路。这种生存方式与文化特征,使得中国新移民在唐人街日益发展的低工资劳动市场中寻找就业的机会,而且还带动唐人街餐饮业、批发业和白领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托载着欧洲华侨在西方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艰难的一叶方舟。①

早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时期,欧洲“唐人街”是在喧嚣的种族歧视氛围中生活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随着移民人流的改变,以女性为中心的生活发展逐渐使得唐人街男子独身时代走向终结,从而唐人街不再是附属于更大社团的单身汉临时栖身之所,而它已成为以家庭为基础的华人移民社区,推动着商业中心的发展。尤其是唐人街两旁一改旧貌,中高档餐饮业占有一席之地。餐台上铺上雪白的台布,墙上装饰着传统的中国画,朴实大方,很快为当地上流社会所接受。据《文成华侨志》载“1984年县侨办调查统计,文成华侨在法国、荷兰、意大利三国开设餐馆酒楼达189家”。其中有不少文成籍华侨走出唐人街,雇佣中外员工,模仿西式餐馆设有酒吧沙龙,为文人雅士们提供相聚休闲娱乐之处,赢利十分可观,成为餐饮业中的领军人物。例如,玉壶镇旅西侨领胡绍枢,1952年出生光明村,1968年毕业玉壶中学,1977年赴荷兰,1982年带着资金到了西班牙。当年在瓦伦西亚创办了第一家“香港酒楼”。他根据西班牙人的习惯与西班牙中国餐的特点,对西班牙的中国菜进行系统的分类改良,创新菜谱,招徕宾客满座。创利润后,1983年他又在阿里坎特开设“长城酒楼”,生意火爆。特别到了周日用餐高峰,等候的客人经常从店堂一直排到门口的街道上,一度声誉鹊起。1990年,他借势在马德里又创办了“香港酒楼”,不仅提供中餐佳肴,还追求当地上流社会夜生活情调而设有西式酒吧及歌舞厅,吸引当地富有的工商界人士,获利丰厚,成为华侨社会的活动家。

胡绍枢是我县改革开放后的一位新移民,和老华侨不同。他身上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所以他做事的起点就不一般。他依靠自己的智慧、能力、实力、捕捉商机,多路拓展,铺就了事业成功的道路。1992年。他当选为首届旅西华侨工商会会长,连任第二届会长。1995年被选为第四届欧华联合会常务理事,连任第五届,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②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移民速度,规模加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欧洲、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相继多次对入境非法移民实行“大赦”,就此可以由非法转为合法,获取大赦居留。受此政策导向下,据1998年底,全县各乡镇调查统计,旅居世界各国华侨约为6.7万人,以分布欧洲为最多,计55155人,占移民海外总人口94.97%。文成华侨在欧洲各国投资创办实业共达1035家。其中餐饮业571家,服装业226家,皮革业73家,家具木器业7家,中医药业12家。商贸业带商业性其它企业146家。由此可见,欧洲餐饮业成了文成华侨的主业。同样周壤乡1990年移民海外华侨调查统计,实际在业华侨943人,其中从事餐馆业558人,占在业总数的59.17%,服装业243人,占25.77%,皮革业64人,占6.79%,商贸业78人,占8.27%。③

九十年代中期,欧洲餐饮业除了法国、比利时等国尚有发展余地,其它各国开设的餐馆、酒楼日趋“饱和”状态,中餐业遭到沉重的打击,陷入了大萧条。为了摆脱困境,文成华侨凭借乡情、亲情而相互“帮衬”,增加投资,扩大营业,聘请名厨,为餐馆业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满足食客吃得好,吃得舒服愉快。

此外,县境许多中餐业者把自己中餐馆由原来100平方米扩展到几百平方米,餐馆装修风格由简洁、传统演变成豪华时尚。同时价格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西班牙中餐馆,原来900西币一份的牛肉降价至450西币,招徕顾客满座。虽然利润空间缩小,但还是能为华侨餐馆带来可观的利润。主要原因在于餐馆普遍降低原材料质量,下调工人工资的缘故。

与此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中有不少文成新移民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在自我创新的层面上改良传统中餐,提高厨艺,改进服务,放手让宾客选用餐馆内众多口味的汁水自由搭配品味丰富的食材,这一举措不但融合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饮食文化,而且满足了顾客的“喜新厌旧”,变相实现华人餐馆酒楼的转型升级。尤其是著名西班牙餐馆的三鲜炒饭,杏仁鸡原来是青田陈迪光先生开创的菜谱,深受西班牙市民的喜爱。文成华侨大胆引进,结合西班牙人的饮食习惯,推出松茸清鸡汤、韭黄肉丝、玉米鱼脯等,提升菜品的附加值,使中餐业的支柱地位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餐业在欧洲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其发展规模随着大陆移民增加而迅速扩大。据统计显示,英国餐饮业四分之一为华人餐馆,总数超过9000家;法国有8000多家,在巴黎地区就聚集了超过6000家;德国的中餐馆超过7000家,成为80%的华人所经营的事业。除此以外,东欧等国家如捷克、匈牙利也有一些中餐馆,但东欧中餐业不景气,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

从上世纪九十处代末开始,中国新移民经济经历了快速扩张发展阶段。与老一辈华侨经济相比,新华侨华人经济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发展态势。从前的服务业被“三把刀”所诠释,而新移民则为服务业领域注入新的内涵,越来越多的欧洲华侨华人将目光瞄准了文化娱乐业、开办了大型夜总会或卡拉OK厅,更多的年轻人步入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中医药、旅游、运输等领域拓展的势头。原有的单一产业也逐渐朝着纵向完整产业链发展。文成华侨起步迟,发展成就快,抓住海外中餐发展的最佳机遇,以文化为内涵打造品牌,做到“标准化、品牌化、技能化、连锁化”,提升中餐形象,促进人文交流,助推中餐繁荣。例如,玉壶镇底村旅法侨领程延梳,1950年8月出生,1967年初中毕业,为玉壶建筑社职工。1980年移民法国,先在巴黎一家木器家具工场打工。在积累一定资金实力后,于1990年在巴黎创办一家有120个座位,11名服务员的“金舫酒楼”。他吃苦耐劳,精打细算,放眼长远布局,于1994年在巴黎市区增开一间“东亚餐馆”。继之,1996年扩大经营范围,创办服装工场。1998年卖掉服装工场,与他人合作成立装潢公司。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经营管理,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于是投入更大的资金,开办规模更大的第二家“金舫酒楼”,装修十分豪华气派,顾客盈门,座无虚席,效益优显,称雄全法餐饮业。同年,当选为第四届旅法华侨文成联谊会会长。④

1993年,县侨联抽调人员对玉壶、周壤、东溪、朱雅、金星、上林6个乡镇的不完全统计,旅居欧洲各国从事餐饮业的华侨有4078人,皮革1062人,成衣业1394人。其中餐饮业占旅外总数60%,由此可见,餐饮业是文成华侨在海外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特别是文成第二、三代新移民在上辈创业基础上,表现空前主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走出欧洲餐饮业略显疲态的阴影,以过人的胆略,加大投资,扩大营业,发展连锁店,推出中式自助餐,引进高水平亚裔厨师,聚焦服务,综合施策,提升中餐饮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当然,在振兴海外中餐业的背后,是中餐馆之间,以及中餐馆与其它民族风味餐馆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

时至二十一世纪,欧洲中餐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顾客对餐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新开张的餐馆投资额也越来越大。光有富丽堂皇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要创新方法、贴近需求,中西餐结合、提高环卫标准,打造出符合当代健康食品的美味菜肴,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与时倶进,积极辐射中餐文化半径,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一个“活色生香”的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连接世界梦贡献力量。

尤其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发酵,导致许多文成籍新移民在欧洲经济萧条的压力下,多措拓宽思路,勇于在危机中寻找商机。他们开始为新女性打造创业平台,支持与鼓励名嫒走入职场,下厨房创新餐饮生态链,以制作特色菜品、快速服务与快生产的运营模式,创立品牌,提高竞争力,打造最佳的餐饮旗舰店,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重振华侨经济。

2009年3月,欧洲法国华人餐饮业发生了“卫生门”事件。当时,法国公营电视二台《特派记者》栏目以专题形式播放在法国华人地下食品加工厂作坊恶劣的卫生情况的调查节目,造成华人中餐业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继之,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其对法国国内的中文华语广播中连续就此话题开展互动讨论。他们从个别到普遍的推理,认为在法国的中国人餐馆都有类似的问题,致使在法中餐馆生意降至冰点,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为了保护华侨权益,挽回影响,文成部分华人餐馆老板积极参与组建“法亚餐饮同业协会”,旨在联合在法餐饮从业者,形成合力,用法律向法国电视台提出责问,要求出示“卫生门”事件的根据,否则诉诸法院。后来几经交涉,又得到社会的声援,最后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公开道歉,从而维护了侨胞合法权益。在此,文成华侨也从中引之为戒,并自觉地以此为契机,分街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求在法中餐从业者应即行与法国有资格认证的卫生培训机构联系,签订卫生培训合同,以适应相关政府部门检查与鉴定。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有效地保障在法从业者的权益,让中餐馆重返以往的繁荣。⑤

2014年,国务院侨办推出“中餐繁荣计划”,旨在提升海外中餐业水平,进一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健全海外中餐组织和网络。2016年浙江省侨联顺应侨胞需求,开展“万家海外中餐馆·同讲中国好故事”活动,有效地帮助了海外中餐业这一基础领域进行改进转型。特别是G20杭州峰会更让外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也更想了解中餐文化。在国外的中餐菜肴中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把中国文化融入到海外中餐菜品中,这才是海外中餐业传承与创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海外中餐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转型契机。⑥

文成是浙江省侨务资源大县,文成籍侨胞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与地区。广大侨胞在海外拥有中餐馆、酒楼等近2万家。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初,文成籍移民在海外开设的中餐馆品牌较于底档,菜品标准、食材标准不够达标,致使“内涵”特色无法体现。进入21世纪以后,文成华侨面临着欧洲中餐业转型的压力,积极组织人员考察国内餐饮品牌与生态,深入学习交流,运用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探索新模式,更好地将中国现代化餐饮连锁品牌“带”出去,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迎合移民成分的多元化。特别是G20杭州峰会以后,浙菜、瓯菜“走出去”已蜚声国际,扩大中餐的影响力。2017年,浙江省侨联又深入推进万家海外中餐馆合作交流联盟活动,现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100多个城市的万家海外中餐馆进行布局,“吃遍全球”APP客户端上线营运,这充分展示以食为媒在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与世界文化完美融合,让中华文化通过美食窗口走向全世界。

参考书目

(1)“欧洲华侨华人史”李明欢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7

(2)(3)(4)

“文成华侨志”县外事侨务办公室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

(5)(6)

“钱江侨音”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2009.4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