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化
发布日期:2017-11-22  信息来源:县外侨办  【字号:

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周壤是文成侨乡之一,据调查,周壤镇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7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他们缺少父母关爱或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或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一些孩子经常处于苦闷、孤独、焦虑、冷漠之中。充分地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一、调查反馈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所有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有效问卷的学生共145名,留守儿童105名,占所调查学生的72.4%;其中留守男生50名,占所调查男生的73.57.6%,留守女生55名,占所调查71.4%,年龄最小8岁,最大12岁,平均年龄10.2±1.3。年级分布上,三年级最多(43.4%),其次为4年级(35.2)%和3年级(21.4)%。

表1.  问卷调查所有对象的基本情况,n(%)

项目                  男生            女生          合计

人数                  68 (46.9)       77 (53.1)      145(100)

留守儿童              50 (73.5)       55 (71.4)      105(72.4)

年龄(Mean±SD)       10.2±1.2        10.2±1.3      10.2±1.3

年级     3年级         28(41.2)         35 (45.5)      63(43.4)

4年级         23(33.8)         28 (36.4)      51(35.2)

5年级         17(25.0)         14 (18.1)      31(21.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别、年龄构成比较见表2

表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的分布情况,n

项目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性别

男                50                   18

女                55                   22

年级     3年级       45                 18

4年级       35                 16

5年级       25                  6

可见,调查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年级、性别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留守儿童一般情况的描述:

(1)家庭背景:留守儿童家庭父亲外出务工者12人,占11.4%,母亲外出务工者6人,占5.7%,父母均外出务工者87人,占82.9%;监护人类型上:父亲3.4%,母亲6.7%,祖辈82.7%,其他7.2%。

(2)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务工地点上:温州地区6.7%,出国82%,其它占11.3%;父母回家的频率:一个月以内5.7%,一个月到半年17.6%,一年以上占76.7%;联系情况:91%的留守儿童采用“打电话”与外出父母联系,75%的留守儿童每周与父母联系,25%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

(3)人际关系方面:与老师的关系:78.4%的留守儿童满意或非常满意,17%的留守儿童有一点不满意,4.6%不满意;与朋友的关系:58.6%的留守儿童认为朋友自己有很多的(≥7个)好朋友,29.6%认为有一点关心自己,11.7%认为朋友不关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8.9%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52.4%认为父母很少理解自己,仅19.6%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总是能理解自己。

(4)其他: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主动联系留守儿童(78.8%),他们与孩子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学习(87.5%)、安全(53.6%),听老师的话(85.9%)和监护人的话(45.5%),留守儿童对父母说的内容多为让父/母或父母注意身体(62.8%)和关于自己在学校的情况(57.5%)。由于父/母或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原本向父母说的话24.8%的留守儿童选择向父母之外其他监护人说,14.7%选择向兄弟或姐妹说,14%的留守儿童则选择谁也不说。

留守儿童EPQ资料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将所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按年龄按年龄、性别分层后的EPQ原始得分作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EPQ原始分比较

项目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t值     P值

12岁男生的精神质倾向(P)  5.31± 3.658    3.45± 2.324    2.571   0.013

11岁女生的情绪稳定倾向(N)11.96±5.129    9.06±5.360     2.572   0.012

12岁男生的掩饰倾向(L)    10.86±4.734    13.41±4.350   -2.152   0.035

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比较结果中,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倾向和情绪稳定倾向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掩饰倾向低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分布

把留守儿童EPQ资料中E、N两个维度的得分换算成标准T分,得到留守儿童歌星 的分布,见表4。

表4.  留守儿童N、E维度分布

项目                   留守儿童得分频率          率(%)

内向        E分 ≤35         28                       26.7%

中间型   35 < E分< 65       63                      60%

外向       E分≥65            14                       13.3%

情绪稳定      N分 ≤35        17                       16.2%

中间型     35 < N分< 65 2    62                      59.0%

情绪不稳定    N分≥65           26                      24.8%

可见留守儿童外向的例数较少,大多数是中间型和内向型;情绪项目中,情绪稳定例数较少,大多数是中间型和情绪不稳定型;精神质倾向(P量标准表分﹥65)的例数较少,只占到总数的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表5.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MHT检出率(%)的比较

项目名称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x²       P值

(N=105)       (N=145)

学习焦虑 A      19.33           5.82              26.60    <0.001

对人焦虑 B      33.51           9.45              56.13     <0.001

孤独倾向 C      34.22           11.64             48.04     <0.001

自责倾向D       8.33             4.73              3.62      0.057

过敏倾向 E       26.42           10.18             29.28     <0.001

身体症状 F      19.68           3.64              38.56     <0.001

恐怖倾向G       33.87            17.82             23.31     <0.001

冲动倾向G       24.11            10.91            23.31     <0.001

总焦虑倾向      6.21             1.09             11.18     0.00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MHT的8个分量表和总分的检出率上,除自责倾向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分布倾向内向和情绪不稳定,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EPQ的P和N量表的的分偏高。对于这一情况,应考虑个性特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05名留守儿童MHT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为6.21%,各因子检出率均高于以往的调查结果。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是,长期分离使他们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失落、焦虑、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形成了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留守儿童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课堂发言不积极,大部分留守儿童喜欢单独玩耍,自卑而敏感;在学习表现方面,班上成绩差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侨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三、干预策略

对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蔡焯基教授经过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6条标准与评价要素:(1)情绪稳定,有安全感;(2)认识自我,接纳自我;(3)自我学习,独立生活;(4)人际关系和谐;(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蔡焯基解读说,一个人成功与否,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干预活动来帮助儿童懂得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即要让儿童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一般来说,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这样方面:一是通过自我反省和检查来认识自己;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三是通过各种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四是借助活动成果来认识自己。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1.学校干预

学校是侨乡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偿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登记清楚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建立每个留守儿童档案。学校建立家纺和家校交流会制度,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家访是学校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每月通过不同的形式(如电访、面谈、走访、微信)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依据。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校交流会议,向他们宣讲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以保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经常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同时,学校还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的心理困惑进行化解。引导留守儿童认识到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并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因为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倾向同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可以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也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启发。

2.家庭干预

父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对留守儿童来说,长时间与父亲、母亲或 双亲分离,生活在缺少父母中一方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甚至寄养家庭中,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疼爱而自己却没有,这就需要对其心理调适。因此,一方面,父母要尽量减少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确保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位而且最好是母亲在身边教育和照顾子女。另一方面,父母抽空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指导和关爱孩子,了解孩子心灵的渴望,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体验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及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3.社区干预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周壤社区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关爱、教育留守儿童,深受留守儿童的喜爱和监护人的认同。

(1)多形式开展留守儿童法制、道德教育活动。为使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易被留守儿童接受,新安社区创新工作方法,利用多种载体开展活动。定期举办法制宣讲报告会,科普讲座、警示教育、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图片展等载体广泛开展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2)加大文体设施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区文体活动站,设有健身、乒乓球、图书阅览、棋牌等活动内容,配有跑步机、仰卧起座器等设施和四千余册图书,使留守儿童有了健康的活动场所,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外围环境。此外社区同样也加强了软件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了各项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在“六一”前夕,举办了“庆六一”书画展;“七一”前夕组织了乒乓球赛。此外,还举办了有奖猜谜、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活动,吸纳留守儿童广泛参与,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美好情操。  

侨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各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林 青永红等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3】潘璐 叶静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6卷第2期

兰贤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