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17-03-13  信息来源:文成网  【字号:



   “禽鸣赤壁,好音最足动人;夕照黄旌,秀色亦堪夺目。龙来五层七寨,龙长而脉始长;势起九脑三台,势旺而人必旺。左生旌埄,俨如蟠首青龙;右出旗峰,恰是踞头白虎……”这篇骈四俪六的古文是描写李山村地貌的文章。在展开文章之前,在此作一说明:文成有两个李山村,一是位于玉壶镇的李山村,该村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已改名为光明村;二是本文所要介绍的李山村,此村现属大峃镇,是一个有着独特景致和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带着对该村的探寻,近日我也走进了李山村。当我在村子里慢慢地走了几圈后,领略了这个村子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及一些传统古建筑。作为一位记录者,我怀着一颗平等、尊重和宗教般虔诚的心,平实、质朴地记录下李山的历史与沧桑,以及当地的社情历史与民风民俗。


   李山记

   李山村原是金垟乡政府驻地,域境自隋至清属永嘉县、安固县、瑞安县嘉屿乡五十一都。民国六年(1917)属瑞安县西区。二十年(1931)分属涂金、李谷两乡,属瑞安第五区。二十四年(1935)两乡与垟丼乡合并为金垟乡。三十五年(1946)与樟台乡合并称金樟乡,均属大峃区。1948年7月划归文成县管辖。
  李山村是文成郑氏聚居中心地。据郑氏后人介绍,李山郑氏始祖方三公于元至正四年(1344)仲夏因水灾从峃口分居郑山,历经耕耘34年于公元1378年重迁李山。对此,李山方三公墓碑序中有详细记载,序中介绍:“始祖百二公名恭,玄孙方一、方二、方三,同居峃口,于元朝顺帝至正四年(1344),方三公约30岁,岁次甲申仲夏,天灾洪水满城,面临无地容斯,三公兄弟商量决定;长房留守祖业居峃口;次房迁徙叶山;三房沿飞云江畔寻宿寮基搭建草屋安居。然后此地名为郑山,数年后转居郑山地方。历经34年,于公元1378年岁次戊午重迁李山与李氏共享。当间一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盛,枫樟叠翠,榅椤交映,四大名材,仿佛七松之景。背靠狮子岩下,针坐艮坤,远视灯台挂壁之形;左有青龙黄旌蟠首,右有旗峰白虎踞头;正视龟蛇饮水,鱼跃塘田。故乡一页,地灵物新。”
  的确,李山对于郑氏族人而言是一片桃源之地。郑氏始祖在李山定居后,共繁衍后代1.9万人,是文成郑氏八大分支中的一大分支,李山郑氏约占全县郑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630多年来,郑氏子孙在李山繁衍生息期间,曾留下诗文碑刻、民风民俗、人文景观等诸多方面的遗产。至今村内仍保留有名胜古迹狮子山、鲤鱼塘,人文碑刻禁赌碑、禁井碑,以及祖辈建造的百步岭红枫古道等。



 
    灯台挂壁
 
 
    狮子山位于李山村后山,因山形似狮子,被称狮子山,山顶有一巨石,被称狮子岩,此山因陡而峭,还被喻为“灯壁”。该山山上林木繁茂,形似狮毛,村民便形象地将其称为“狮毛”。狮子山的下面有一清泉,四季泉水不断,水甘清冽,泉水可供全村饮用,村民便将此泉称为“狮乳”。
    关于狮子岩,村中有一传说。传说狮子岩的狮子曾镇住了东边远山刀鹰岩的刀鹰,保李山一方平安。狮子岩下方还有个大岩洞,当年匪军来犯时,此洞便是村民的重要避难之处。
    如今站在村中,并不能看到狮子岩全貌。村民介绍,之前站在村中,远远便看到状似狮子张口的巨石,如今山上林木比先前更加繁茂,不易看到原貌。但被称为狮乳的泉水如今还在。泉水位于狮子山下的岩壁下,有一壶穴般大的深潭,不时有泉水沽沽流入潭中,虽然村人不再饮用此泉,但泉水依然清冽。
  村中与“灯台挂壁”相对应的还有一鲤鱼塘,该鱼塘被称为“灯盏”,据说旧时水色一日多变,传为圣迹。“灯盏”的东北面是清潭坑,沿清潭坑往下向东南方向,是石牛潭,传说当年石牛常在夜里伸出舌头偷吃平阳的麦苗,被雷公打死了,至今伏着的牛身和边上滩石上的几个牛蹄印还在。
    灯盏的西南面是山下坑,水流流经李山郑氏始祖方三公墓旁,然后与清潭坑汇合,流到隔崖坑。传说隔崖坑两边的石崖是夫妻崖,白天分开,夜晚相会。某日清晨,一个背稻桶的人从崖顶上走过时,两崖突然隔开,从此永不合拢。那人所背的稻桶也掉到坑底成了稻桶坑,人则变成了坑蟹。自此梯田峭坡,便被传为“灯脚”。
    因此,文成素有“灯台挂壁李山人” 的俗语,俗语所指的“灯台挂壁”便是李山的地形特征。



    骈文赋
 
    关于李山地貌,《李山地景》的古文里有详细记载。《李山地景》撰于光绪十五年(1889),由李山郑氏始祖方三公第十六世孙郑善褒所撰。文载:
    “禽鸣赤壁,好音最足动人;夕照黄旌,秀色亦堪夺目。龙来五层七寨,龙长而脉始长(龙由七寨而来);势起九脑三台,势旺而人必旺(后有三台山)。左生旌埄,俨如蟠首青龙;右出旗峰,恰是踞头白虎。玉相著泗洲之显,金钗取坟垅之形。岩鹿坑边,路透枫门之岭;石牛潭上,水来稻户之垟。直视脑头(李山后山),青山甚翠;遐观溪口(现峃口镇溪口),绿水多妍。隔水名区,奚啻梧桐一叶(叶山一景);对山胜境,岂祇陶令五株(柳山一景)。坳不远,而龙柮依然;地相连,而马鬃宛在。加之堆金有日,万贯堪夸(金山一景);况乎积谷多年,三馀可庆(谷山一景)。亭(李山亭)建大路,千万人暂息无留;水出交岩,亿万世常流不竭。原有白驹以饮水,非无黄狗以盤巢(二景俱在水口)。飞凤上山,若有戾天之意;眠牛仆地,定无耕野之能(牛股一景)。蛟龙成出洞之名,不事孙妻善绘(在下垟);猛虎有跳墙之势,必须冯妇敢撄(在冯店后)。二桥为传舍通途,百步(指李山百步岭)是往来要路。一村绿树,岂徒用足三冬(后山多树);四面青山,何必登高九日(此地多山)。旁有园,园栽淇澳千竿竹(此地多竹);中有沼,沼种濂溪半亩花(塘田一景)。园里多桃,结义兆汉家之瑞(桃屋一景);井边有李,取名徵莱子之祥(归到地名)。”
    此文现收录在郑氏族谱,文章不仅为李山后人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时代画卷,也给郑氏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忆与文化遗产。


 
    禁赌碑

    禁赌碑位于李山村鲤鱼塘东侧,碑石镶嵌于原金垟乡校围墙的墙体内,为青石质地,高117厘米,宽57厘米,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端月由郑氏族众刻立。碑额楷书阴刻“奉宪敬刻”四字,碑文记录当地郑氏族人以族规形式严禁其族众在其境内的一切赌博行为的告示。碑文上载:
“事之足以坏人术,隳风教、致贫窭者不一端,而赌博为尤甚,故国朝刑书于此至严。乃吾乡号为敦庞,而庸人情于律例。用是于丙寅七月十三日佥情具请邑侯赵公,沐批准示严禁;并檄文大峃巡司,就近严查,如有不法棍徒在场聚赌,即行拿究。凛:宪章振聋启聩,嗣是如有犯者,不问大赌、小赌、首徒、主客及花会各名色,一经证获,每名照议公罚。不服则鸣官送治,鹰颤之逐,决所勿辞。又惧其久而玩也,族生世精愿以己责,节年罚觞,会同事以申厥议,亦可以见其用心矣。爰命镌碑以重不朽。
    禁本境并四围山厂以及涂渎等处。议初犯者,每名罚钱一千,酒二席。放庄者,斥逐外方,不许入境。遇往引诱者,亦照例同罚。重犯者拘入祠内公断外,罚酒二席。首事贯犯者,即与重犯者同例。四季酒期定后:每年元宵备酒一席,端午备酒一席,中秋备酒一席,冬至备酒一席。”以及碑刻所立年月与族从等字。                                    
    200多年来,此禁赌碑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段社情历史的记述,更重要的是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匡正祛邪。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意义似乎更为深远。


 
    禁井碑
 
    禁井碑位于李山村鲤鱼塘西侧,石碑建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平面呈长方形,长3.1米,宽2.3米,井壁与井底用规整花岗岩石错缝砌成,内设引水孔和排水孔,井沿用花岗岩条石压边。井的西、北侧用卵石筑有围墙,现已残缺。禁井碑现嵌于水井北面围墙内,平面呈折边方形,青石质,上有碑帽,下设方座,碑额楷书阴刻“禁井碑”三字,碑文内容前为建石井原因,后为禁井规约,碑文上载:
    “水火既济,自古为然,况处此高山,比户往往呼癸,村中之所尤系者水也。虽有此方清泉,自自所出,奈源远流长,亦无培植扩充。于是会众合议,建立石井为函,一便地方所饮,一具不测之防。至今公事告成,议条列禁。尔是如有犯者,不问外亲内族,均罚酒二席,罚钱七百公用;不服则众证鸣攻,必不容情。谨此预闻。禁:水圳不许截断,不许水流私放,不许井面浸桶,不许洗污衣菜,不许乱置杂物。大清嘉庆十三年菊月立禁碑。”
  200多年来,此禁井碑在保护李山村水井不受污染的同时,也同禁赌碑一样,给后人一段社情历史的记述,对郑氏族人的启示也意义深远。


 
    百步岭

    红枫古道是文成的一大特色,境内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红枫古道尚有七十余条。这些古道均修建于元明时代,以多、长、奇、丽著称。古道经历代积累和不断修复,遍布文成,连通文成的大镇小乡。每到深秋,万物萧索之际,文成的山岭上因有这些红枫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
    李山村东北面的山脚下也有一条唤作百步岭的红枫古道。该岭属明清古道,岭用长石板铺成,长约百米,是由李山郑氏祖辈所建。村人介绍,旧时百步岭是李山村通往外面的交通要道,李山也是大峃通往平阳、泰顺等地的必经之地,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后随着时代发展,人员不断迁移,李山才渐渐变得萧条起来。此道使用的频率也降了下来。
    历经几百年历史后,现百步岭仍古朴端庄,枫树也依然挺拔,几百年来,古道像一个耄耋老人,在见证李山村的时代变迁与历史进程中已与村庄融为一体。(文图/张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