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4-12  信息来源:县外侨办  【字号:

南坑垟村口的风景

 

周午纵祖居地

    春日的午后,走在乡村的路上,微风佛来,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春日香甜的气味。这种香气像一壶陈年老酒,吹得人微醺。尤其在进入一个颇具特色的村子之时,那种香甜的气息更浓,像一抹烟,从身体里袅袅而生。那个村子便是有着科学家之乡称呼的南坑垟村。

    南坑垟位于西坑畬族镇西南部, 由南坑底、派岩、南坑下、上岗头、严驮岙、前垟、麦垄7个自然村组成。南坑垟旧属青田,居八都八源,1948年7月划归文成县管辖,属敖里乡。后几经撤并,现属西坑畬族镇敖里社区。村子位于群山怀抱间,中有一片较为开阔、肥沃的田垟,因有一条唤作南坑的溪流穿村而过,故名南坑垟村。南坑垟村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之乡,还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源远流长的地方。

    南坑垟是一个山水田园的村庄,尤其在春天里走进它,那种感觉更甚。在村口先是看到立有一块白墙灰瓦的装饰墙,上写着南坑垟科学家之乡等字。白墙前春意盎然,绿的树,红的叶,将村庄衬托的一片生机。更显生机的是,路边的水田里,鸭子在梳理羽毛,白鹭在腾飞,一转身,一只松鼠从身后快速地奔驰而过。这些生动,以及春日的阳光,青草的气息,让人未进村子便体验到它诗意的存在。

 

村中的居民

 

科学家之乡

 

    南坑垟之所以称之为科学家之乡,是因为村里出过三位非常有名的科学家。它们分别是周桢、周长信、周午纵。

    在村口看到的第一所古建筑便是周午纵祖居地。周午纵是世界著名的材料学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后任圣安德罗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固态材料中的微结构问题。他在固溶体精细结构表征、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电子显微象分析和中孔分子筛的合成机理、设计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周午纵祖居地房屋为泥石混合结构,房屋为二层,墙体下为石块垒砌,上为泥墙,房屋掩映在一片竹林后,因无人居住,墙体摇摇欲坠,沧桑而破败。

    离周午纵祖居地不远处,便是林业科学家周桢的故居。

    周桢是中国近代林业科学先驱、森林经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周桢原名周长翰,字邦垣。留学德国,为中国出国深造森林经理学第一人。先后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主任、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院长、福建省农学院院长、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等职。是中国森林经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在台湾还被称为林业学界的三大元老之首。

    周桢故居位于村中水泥路边,原房屋因造路已拆除,现仅剩下一座门台。门台乌瓦灰墙,简朴含蓄,门额上方刻着“江山聚秀”四字, 门台下方还留有猫狗洞一个。两侧则留着字体隽永,对仗工整的对联。如今仅能透过门台,怀念深宅大院的繁华。此宅也是周长信的故居。

    周长信是周桢的八弟。为我国著名的水稻栽培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曾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江西省作物学会顾问,为中国民盟成员。周长信所培养成材的学生中有著名水稻专家戚昌瀚、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研究会副主任石庆华、江西农业大学校长刘宜柏等等,为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桢

周长信

 

周桢故居

 

革命泥间洞

 

    南坑垟不仅是科学家之乡,还是革命之地。这里有向往光明,向往真理的革命烈士傅茂松。当年,他不怕敌人的严刑拷打,一直守口如瓶。为保守党的秘密,纵身跳下激流深潭,最终壮烈牺性,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红色地下交通员王益琪19岁开始冒死为地下党送信,前后送信百多次,虽然都是在敌占区,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失误,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还有革命的泥间洞。

    泥间洞位于派岩村一所古民居后面的路基下。洞是清末时,由傅氏祖先花费十年时间开凿的。洞内共有四间,一间套着一间,像秘室一样。进入洞穴,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约6、7平方米的洞穴,洞穴表面平整光洁。进去左转,便到了第二间洞穴,面积与第一间差不多。直行,便到了第三间洞穴,洞成正方形,约有8、9平方米,洞壁上凿有窗样式的平台,用来置放油灯、烛台之类。此平台下面,有一个半椭圆型的洞穴,人可以猫腰从洞中爬进去,进去以后,里面是一个更大的洞穴,洞约有10平方米左右。看过的人都说,泥间洞设计独特,颇具匠心。

    泥间洞是革命先烈们当年在南坑垟的秘密据点。村民说,革命时期,地下党就驻扎在洞中。因洞口比较隐蔽,外人很难发现。当年,敌人屡次搜查地下党,均发现不了此洞。此洞曾隐藏了不少革命者,形势紧张时大家还会帮地下党的同志们掩护、送信。村民们还常常为他们送粮送饭,做衣做鞋。

    去往泥间洞得由一民居进去。民居为二层,石木结构,由于无人居住,房屋显得十分破败,院内荒草丛生。人要趟过荒草,才能到得洞前。泥间洞便隐藏在民居后面路基下面。现此洞已成为当地一绝,不仅是缅怀英烈的神圣之地,还是外来人员到此村探险游览的佳选之处。

泥间洞

 

泥间洞在此民居后

 

畲乡风情村

 

    南坑垟下辖的前垟村还是一个畬乡风情浓郁的村子。据说,前垟村原是一片小森林,蓝姓在此定居后,在屋前开垦了一片小田垟,故名前垟。现前垟村是一个纯畬族居民的自然村,属南坑垟村管辖,有畬民280余人。村民主要姓氏分雷、蓝两姓。

    自明代万历年以来,前垟畬民世世代代固守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畬族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是成为南坑当地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该村民俗风情极为浓厚,畬民善歌,以歌代言,以歌为乐;畬族服饰、工艺品、饮食、居住、婚嫁风俗、宗教图腾等均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据了解,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历史上,畲族先民为了生存,不畏艰辛险阻,从中原地带先转徙闽、粤、赣交界地区,随后扩散到福建、浙江、江西等省,在各地繁衍生息。畲民自称 “山哈”人,有自己的语言、歌舞、手工艺及民间传说故事等。

    畲族的民风民俗也与其他的民族不同。他们有自己传统的饮食与节日。如糯米糍与三月三。糯米糍,是畲民的传统风味食品。捣糯米糍是畲乡的重要风俗,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贵客到来,畲民都要捣糯米糍,作为上乘食品招待客人。新做出来的糯米糍,味道香甜、细软可口,是畲民招待客人与送礼的佳品。

    “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每年的这天,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还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晚会,活动中,畲民竞相对歌,场面十分热烈。

地主庙

 

 

乡村一角

 

住满乡愁的泥墙屋

 

    严驮岙是南坑垟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内颇具特色的是,泥墙屋众多。

    走在村中,绕泥墙,穿小巷,看着山上的杜鹃花,村中的老人,房屋上的烟火,墙上的蓑衣草,伸出墙外的梨花,跌落的花瓣,屋檐下的磨盘,墙角的车前草、苔藓,以及移动的阳光。不禁让人想起一着《泥墙在反复斟酌阳光》的小诗。其中几句颇合心意:

    “野太阳,红山药,杜鹃花,

    在怀旧的西风里,一个趔趄。

    跌落一脸暮色,

    泥墙一直站着,不弯腰不垂首。

    黄昏也变成一只耐性的蜗牛,

    沿顺一道深刻,从苔藓浓郁深处往上爬……”

    从诗中似乎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我在村中的泥墙屋间来回穿梭了几次之后,感觉泥巴筑的房墙,在历经沧桑后,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往事。瞬间一种化不开的乡愁情结在心里慢慢涌动。

    同去的光仲也说,泥墙屋对他们这代人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无论是此处的泥墙屋,还是他处的泥土屋,都给村人带来很多难以忘怀的乐趣。在它的屋檐下,孩子们玩过跳绳,踢过皮球,打过弹子的游戏。在泥墙上也画过画写过字。虽然记忆里不尽是美好,虽然泥墙屋与他们一同承载过许多苦难。但随着时代变迁,物换星移,它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乡愁符号。(文/张嘉丽  图/张嘉丽 周光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